和吴微明疏影横斜水清浅七咏韵

胜赏须倾竹叶青,此花元自圣之清。
翻思杜老尤躯玩,野水横吹当酒行。

作品评述

《和吴微明疏影横斜水清浅七咏韵》是宋代李吕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疏影横斜水清浅,
七咏韵中人何见。
胜赏须倾竹叶青,
此花元自圣之清。
翻思杜老尤躯玩,
野水横吹当酒行。

译文:
浅水中倾斜映疏影,
七言诗中的人物何处可见。
赏景胜地需倾倒青竹叶,
这花本来就有圣洁之清。
回想起杜老的伟大,尤其是身体的玩赏,
在野外的水横吹之下,正适合行走和饮酒。

诗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水清浅的景象,淡淡地透露出胜赏之地的美丽和宁静。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文人雅士的思考,表达了对杜甫的崇敬和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之美的赞叹。诗中的景物和人物相互映衬,寄托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感悟和对人生之美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词以疏影横斜的水景为背景,通过简练的文字展现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诗人通过倾斜的疏影和清浅的水,勾勒出一幅细致而美丽的画面。诗中提到的胜赏之地,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应该倾倒心灵,感受自然之美。而青竹叶的倾斜更使得这个景色更加优美。此外,诗中还提到了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见长,被誉为“诗史之宗”。诗人通过回忆杜甫,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对文学艺术的推崇。最后两句诗则以野外的水横吹和行走饮酒的意象,描绘出一种畅快淋漓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随性而行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清新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思考文人雅士和表达对杜甫的崇敬,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的赞美,同时融入了对自由自在生活态度的向往。

作者介绍

李吕,字滨老,一字东老,邵武军光泽人。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记诵过人。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诗词推荐

小隐东林地,身闲岁月忘。曲池山倒影,虚阁水生凉。雨润琴丝慢,风薰药臼香。羡君清趣好,无梦到岩廊。

疏影

雨去云来十二峰,渚宫楼阁暮重重。细腰无限空相妒,不觉瑶姬梦里逢。

疏影

绿翦一窗烟,夜漏如何许。碧月蒙蒙不到门,竹露听如雨。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

疏影

去不远,路无多。

疏影

胸中磈磥若为平,今日相如雪赋成。广野喜逢三得白,高山真遇四边明。瑶音顾我何能和,玉色烦君几见倾。形秽由来惭独目,自怜犹识佩环声。

疏影

世业余方册,天涯只短檠。韦编闲里绝,髀肉暗中生。憎达终难免,忧贫似不情。诸公题品价,自可比连城。

疏影

吐气韶华裹,关心晓哢边。鹧鸪天性在,杜宇世情然。怒笋如泥煮,殷花蘸乳煎。须君来共此,已办杖头钱。

疏影

名利生愁地,贫居岁月移。买书添架上,断酒过花时。宿客嫌吟苦,乖童恨睡迟。近来唯俭静,持此答深知。

疏影

无改父之道,真堪以孝称。若论庄子孝,此直是难能。

疏影

寒水停园沼,秋池满败荷。杜门穷典籍,所得事今多。谁谓三才贵,余观万化同。心虚嫌蠹食,年老怯狂风。

疏影

少年不学待何年,长大无成莫怨天。况是各随贤父训,岂容弗肯播菑田。

疏影

东园紫梅初破蕾,北涧渌水方通流。归去一春花月梦,定应多在此中游。

疏影

过从义要如胶漆,琢磨功要如金石。二者于兹有一偏,虽过圣门未之入。德裕躯儒今二毛,一轩洒落仅容膝。诗书执礼不放闲,直谅多闻谁较密。仲修国老曾鼎臣,各于三者得其一。曳躧相迎下榻留,冒云蒙雾不知湿。松梅竹里不知凋,形影神中冥莫逆。问签中参文字禅,贾谊升堂马入室。

疏影

塘南莲吐锦,塘北树成幄。夜来已秋风,朝见一叶落。呼酒玩余景,行见纷索索。人生如寄耳,何苦不行乐。

疏影

渭滨人老钓纶中,晚达那知有早穷。顾我岩栖终作底,谩将病目送飞鸿。

疏影

锦帆翠楫照吴川,系缆犹存石岿然。刻佛未灵山鬼过,西风吹动鲍鱼船。

疏影

醉之乡、其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其土平旷无涯际。其气和平一揆。无寒暑,无聚落居城,无怒而无喜。昔黄帝氏。仅获造其都,归而遂悟,结绳已非矣。及尧舜,盖亦至其边鄙。终身太平而治。武王得志于周世。命立酒人之氏。从此后,独阮籍渊明,往往逃而至。何其淳寂。岂古华胥,

疏影

溪边得微径,陟险穷层巅。上有巢居人,志隐忘岁年。心静语言寡,道在精神全。终身愿相依,愧我无宿缘。明朝下山去,怅望空云烟。

疏影

四海春风曲肱裹,出入鼻端云一缕。不知案上清露珠,漏泄傅岩梦中雨。

疏影

自是愁人愁不消,非干雨裹听芭蕉。芭蕉易去愁难去,移向梧桐转寂寥。

疏影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