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孺人九十六岁签判求眉寿堂诗二首

鹊巢流庆嗣如参,鹤发人间仰达尊。
经眼尽知三世事,含饴已看几重孙。
承颜捧诏疏封邑,扇枕温床不倚门。
取数西方无量佛,满堂氛馥贝多翻。

作品评述

《张孺人九十六岁签判求眉寿堂诗二首》是苏籀所作的两首诗,描绘了张孺人九十六岁时的景象。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诗:

鹊巢流庆嗣如参,
鹤发人间仰达尊。
经眼尽知三世事,
含饴已看几重孙。

中文译文:
鹊巢附着流传的喜庆,嗣子如同贤人参拜。
鹤发的长者备受尊崇。
通过双眼,洞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物,
已经享受了甜美的滋味,看到了几代子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张孺人九十六岁的高龄为主题,表达了对她的敬仰和对她长寿的祝福。诗中提到了鹊巢和流传的喜庆,象征着家族的繁荣和幸福。张孺人的白发如同鹤发,被人敬仰和尊崇。她通过双眼,洞悉了三世的事物,意味着她经历了多年的沧桑和智慧的积累。含饴已看几重孙,表达了她已经享受了晚年的甜蜜和幸福,看到了几代子孙的成长。整首诗通过对张孺人长寿和家族的美好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尊老敬老、家族和睦的传统价值观。

第二首诗:

承颜捧诏疏封邑,
扇枕温床不倚门。
取数西方无量佛,
满堂氛馥贝多翻。

中文译文:
恭敬地接受皇帝的诏书,被授予官爵。
轻轻地拂扬枕席,躺在温暖的床榻上,无需倚靠门扉。
向西方取数,无量的佛法智慧,
在满室芬芳的气息中,贝多斯翻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张孺人受到皇帝的赏识和封赏。她恭敬地接受皇帝的诏书,并被封为邑的官职。扇枕温床不倚门,表达了她的高尚品德和儒雅风度,无需依赖外界的支持和保护。诗中提到了取数西方无量佛,意味着张孺人对佛法智慧的追求和修养。满堂氛馥贝多翻,形容了诗中场景的繁华和热闹,象征着张孺人家族的富足和昌盛。这首诗通过描绘张孺人受封和家族繁荣的场景,体现了尊贵和荣耀的价值观,以及对佛法智慧的追求和敬仰。

诗词推荐

霜雪林头又绿稠,乾坤生意几时休。人情葵扇炎凉态,世路瞿塘上下舟。鳖跛未输蚿百足,茅封不敌橘千头。细看不似吾儒业,一片书田或有秋。

花开来里,花谢也里。

病卧穷山白发新,不堪风雨过中春。歌呼空倚一尊酒,零落渐无吾辈人。千载诗书成长物,两京宫阙委胡尘。非熊老子不复见,谁吊遗魂清渭滨?

碧嶂为家烟外栖,衔红啄翠入芳蹊。可能知我心无定,频袅花枝拂面啼。

杉窗秋气深,入夜四簷雨。枕冷梦忽醒,独对孤灯语。流萤隐回廊,惊鸿度寒渚。空令一寸心,悠悠生万缕。

行尽孤山碧四围,却寻初路得来时。好风借与归船便,吹近琼林却不吹。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诌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势,抚

卑湿长沙地,空抛出世才。已齐生死理,鵩鸟莫为灾。

穷理知天所性全,存而顺事没而安。保全是理无容失,所受於天或可还。

□□□□□□□,□□□□□□□。玉殿大开从客入,金桃烂熟没人偷。凤惊宝扇频翻翅,龙惧金鞭不转头。□□□□□□□,□□□□□□□。

瘦得黄花能小。一帘香杳。东篱云冷正愁予,犹幸是、西风少。叶下亭皋渺渺。秋何为者。无钱持蟹对黄花,又孤负、重阳地。

拔地山峦秀,排空殿阁斜。云供数州雨,树献九天花。夜月摩峰顶,秋钟彻海涯。长松拂星汉,一一是仙槎。

日长珠箔漏声稀,团扇新财越女机,进罢采丝三殿晚,万年枝上乱莺飞。

同吟四十过三四,常恨诗衔欠一官。人事中年多感慨,仕途今日更艰难。炉亭围坐推前辈,夜店单床定薄寒。最喜亲庭佳阙近,尽携儿女入长安。

吴钧蕙圃移嘉木,正及东溪春雨时。日晚莺啼何所为,浅深红腻压繁枝。

前年银界接天迷,去岁金盘涌海低。漂泊相逢重一笑,秦淮东畔女墙西。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玉阑干外重帘晚。流云欲度长天远。花草不知名。春来各自春。绿鞍游冶客。何处垂杨陌。不信不归来。海棠花又开。

早耕早巾,节物如流春色暮。金房土瘠无稻田,布耕播种种何处。一春焦涸旱无雨,麦穗藏头犹未吐。麦穗不吐人不尤,粟田再种秋要收。只愁夏料欠输纳,悍吏坐门官不休。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金舆巡白水,玉辇驻新丰。纽落藤披架,花残菊破丛。叶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纫珮兰凋径,舒圭叶翦桐。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架海波澄镜,韬戈器反农。八表文同轨,无劳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