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春感六首

周南风俗汉衣冠,五色云中忆驻銮。
璎珞桧高藏白兽,蕊珠花发降文鸾。
河通织女机丝湿,雨歇巫娥翠黛寒。
满地吴山谁洒泪?一江春水独凭阑。

作品评述

《钱塘春感六首》是元代诗人王逢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钱塘春感六首

周南风俗汉衣冠,
五色云中忆驻銮。
璎珞桧高藏白兽,
蕊珠花发降文鸾。

河通织女机丝湿,
雨歇巫娥翠黛寒。
满地吴山谁洒泪?
一江春水独凭阑。

译文:

江南地方的风俗,汉朝的衣冠,
五彩的云彩中,我想起了居住在銮宫的日子。
珍贵的玉器和高高的楠木柜中藏着白色的神兽,
花朵中散发出珍珠般的光芒,文鸾展翅而下。

河水流通,织女在织机旁湿了丝线,
雨停了,巫山上的仙女戴着翠绿色的黛玉感到寒冷。
满地的吴山,是谁洒下了泪水?
一条江河的春水,孤独地依靠在栏杆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代时期的钱塘春景,以及诗人对江南风俗和历史的怀念之情。诗人通过婉约的笔触,展示了江南地方的风俗和汉朝的华美文化。他回忆起过去在銮宫的日子,那里有珍贵的玉器和楠木柜,藏着白色的神兽。他还描述了花朵中散发出的珍珠般的光芒,形容了美丽的景色。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河流和山上的织女与巫山上的仙女。河水流通,织女在湿了丝线的织机旁辛勤工作。雨停了,巫山上的仙女戴着翠绿色的黛玉感到寒冷。诗人问道,满地的吴山上是谁洒下了泪水?最后,诗人独自依靠在江边的栏杆上,凝望着一条春水,表达了他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鲜明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哀怨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故乡江南的怀念和对过去岁月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人间繁华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苦涩和孤独的感受。整体上,这首诗词展现了元代文人的浪漫情怀和对过去时光的深深思念。

诗词推荐

马毙厩人欲就刑,百年临尽一言生。赖逢贤相能匡救,仍免吾君播恶声。

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牖。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

历览碧岩胜,只疑尘境无。烟峦净流翠,晴瀑白跳珠。隐约瞻天姥,冥濛见太湖。丹青谁把笔,相对写新图。

云迷鸟道岭重重,松竹深藏释子宫。戎马不曾来尔界,太平元在乱山中。

杖藜绝顶穷追寻,青山世路争岖嵚。碧云遮断天外眼,春风吹老人间心。大龙上天宝剑化,小龙入海明珠沈。无人更守玄帝鼎,有客欲问秦皇金。颠崖谁念受辛苦,古洞未易潜幽深。神光不破黑暗恼,山鬼空学离骚吟。我来挽仰一慨慷,山川良昔人民今。安得长松撑日月,华阳世界收层阴。

鸣凤山西五里坂,未渡汧河山渐浅。东来行人渐长叹,已觉秦川不在眼。

税舆陟高冈,却立倚天壁。就舆乱清溪,转石飞霹雳。十步一沮洳,五步一枳棘。上方未言返,豁见平土宅。田家鸡犬归,佛庙檀栾碧。莲荡落红衣,泉泓数白石。人如安巢鸟,稍就一枝息。钟鱼各知时,吾亦自得力。

举家鸣鹅雁,突冷无晨炊。大贫丐小贫,安能不相嗤。幸存颜氏帖,况有陶公诗。乞米与乞食,皆是前人为。

浦江方此几人家,生事高低各有涯。安得巨灵开二岭,放教仁术过金华。

渠摄郡时事往年茏葱堂前路。路上人夸通判雨。去年拄杖过瓢泉,县吏垂头民笑语。学窥圣处文章古。清到穷时风味苦。尊前老泪不成行,明日送君天上去。

竹屋临江岸,清宵兴自长。夜深倾北斗,叶落映横塘。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却愁南去棹,早晚到潇湘。

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惟有交游旧,?临歧意怅然。

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今年初尽处,明日未来时。此际易得意,其间难下辞。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

文物流彩,的略靖陈。龟瑞荐祉,坤行效珍。比皇之寿,翼帝以仁。和气致祥,兴物为春。

霞影塔觜红,岚光佛头绿。沙明疏柳外,寻路绕湖曲。远客谁与俱,斯游未为独。佳处心自领,未易语童仆。应接敢惮烦,山水相追逐。此间有鱼鸟,怪我来不速。都城无閒官,旬谒废休沐。幸兹九日临,及此秋气淑。醺酣岂无分,登眺宁免俗。起行九里松,试插一枝菊。西风莫欺客,破帽

团蒲曲几坐成痴,北看南观恍是非。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

日薄天清山翠浓,西来万里有肖风。十分秋色嚣尘外,千古佳辰感慨中。云隐蜃楼东海碧,江涵雁字夕阳红。诗翁不负登高兴,消处觥船一棹空。

个事全超浩劫前,借功明位不徒然。但能不触亲爷讳,一任冰轮在处圆。

久闻父老言沙谶,为问何时出状元。

人天相距尺有咫,雷电六丁绕吾南。药师马上寄小瓢,夜半一滴渍千里。古湫源竭老蛟泣,新身秀濯田峻喜。功收宝剑卷阴符,师归宴坐茅峰裹。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