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客少年场行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
玉剑浮云骑,金鞭明月弓。
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
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
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
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
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胡风。
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
作品评述
诗词的中文译文:
《结客少年场行》
长安再游侠,洛阳富财雄。
玉剑如浮云骑,金鞭明月为弓。
斗鸡赛过渭北,疾驰向关东。
远远地看见孙宾,郭解暗地相通。
不愿接受千金爵,有谁评衡万里功。
将军从天降下来,虏骑升入云中。
战火夜晚如月,军队的气势招来彩虹。
横冲直撞为知己,背负着羽毛遥从军。
龙旌在黯淡的朔风中迷失,鸟群在胡风中翻滚。
追逐敌人死在瀚海,战争结束后,阴山空空。
归来向天子道谢,与马上的老人相同。
诗意和赏析:
《结客少年场行》描绘了少年时代的游侠生活和战争的景象。诗人通过描述长安和洛阳两个古都的情景,展现了当时的繁荣和富贵。诗中的玉剑和金鞭象征了侠义和勇敢。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揭示了游侠的勇猛,孙宾和郭解的相遇暗示了他们的默契与友情。诗中提到不愿受封赏和功勋,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然态度。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以及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等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气势磅礴。诗末,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表达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马上老人的尊敬。整首诗以其辞章质朴,描写生动,意象丰富,展示了唐代诗人卢照邻的才华和对少年时代和侠客精神的崇敬。
作者介绍
卢照邻的轶事典故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的生平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