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赋野荼

玉蕊珑璁,绕篱盈树知谁种。
碧云堆重。
化作飞琼洞。
句挽春衫,袅袅珠缨弄。
风微动。
行人飞*。
更着清香送。

作品评述

《点绛唇 赋野荼》是元代蒲道源所作的一首诗词。

中文原文:

玉蕊珑璁,绕篱盈树知谁种。
碧云堆重,化作飞琼洞。
句挽春衫,袅袅珠缨弄。
风微动,行人飞*。
更着清香送。

中文译文:

玉蕊晶莹剔透,绕着篱笆丛、盈满树枝,不知谁种植。
碧云堆积重叠,仿佛化作飞舞的琼花,在空中形成了洞穴。
句子挽起春衫,袅袅垂动珠缨,如同在娇柔招展。
微风吹拂,行人如同飞翔而过。
清香更是一路相送。

诗意赏析:

这首诗词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通过对花卉、云彩、风景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首句“玉蕊珑璁,绕篱盈树知谁种。”描绘了一片盛开的花园,花瓣晶莹剔透,细腻而又晶莹,让人感到无比美好。但同时,这句话也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孤独与思考。他不知道这些美丽的花儿是谁种植的,也许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都是匆匆而过的,美好的事物也许并不属于我们。

接下来的“碧云堆重,化作飞琼洞。”描绘了一幅仿佛仙境的画面,让人想起了仙女穿着飘逸的衣裳在空中飞舞,悠然自得。这也是诗人饱含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句挽春衫,袅袅珠缨弄。”这句话则描绘了又一幅美丽的画面,春天的风儿吹拂着花儿的衣裳,细腻的珠缨随着风儿飘动,让人感到无比动人。

最后一句“更着清香送”则让人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清香,让人感觉到一种无处不在的美好。

总而言之,这首诗词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作,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诗词推荐

泥马南飞王气消,大梁昌运委蓬蒿。两宫旒冤沈沙漠,三国旌旗接羽毛。卫下将军尚颇牧,关中丞相失萧曹。东南多有青松树,争奈春风种不牢。

点绛唇

枝南枝北玉初匀,夜半颠风卷作尘。春梦都无三日好,一冬忙杀探梅人。

点绛唇

海邑罕人事,炎天少雁声。林含丹荔发,泽蔓紫兰生。岩霭山头薄,溪云水上行。东菑正堪务,南国若为情。感念同棨服,吁嗟阻寇兵。迢迢思万里,今夕月还明。

点绛唇

扫阶杨柳败荷风,春名秋初下观中。两度不能吟一句,愧君且说事匆匆。

点绛唇

春宴瑶池日景高,乌纱巾上插仙桃。长桑树烂金鸡死,一笑黄尘变海涛。

点绛唇

爱春未得一钱酬,独倚东风搔白头。花影入帘情苒苒,竹风挨枕梦悠悠。黄鹂欲下无谁语,碧草相看始欲愁。老大别无新伎俩,只凭诗句写风流。

点绛唇

不觉老将至,瘦来方自惊。朝昏多病色,起坐有劳声。腠暖苦肌痒,藏虚唯耳鸣。桑公富灵术,一为保馀生。

点绛唇

岁前立春下黑雾,三日蒙蒙岁朝度。白日不光云头乌,沾衣如墨土如腐。岁风况自东南来,发书占之民有灾。苦竹根边土螾动,棠梨稍上山蜂猜。岂无当道问牛喘,对雪呼僮且举杯。

点绛唇

清泠玉韵两三章,落箔银钩七八行。心逐报书悬雁足,梦寻来路绕羊肠。水南地空多明月,山北天寒足早霜。最恨泼醅新熟酒,迎冬不得共君尝。

点绛唇

突兀琼楼照武林,淋漓黄榜快群心。成功共说平淮度,经世谁如钓海任。后乐园应看最好,娄丰年又数从今。太平君子方宵旰,想读豳风到凌阴。

点绛唇

我昔柴门宜乐只,田园远近亦康哉。花摇笠顶唱歌去,草塞瓶头沽酒来。白叟披衣论甲子,青禽哺乳占莓苔。岂期一日胡尘起,南北东山俱可哀。

点绛唇

手种凌波香,今岁便十斛。要知诚斋中,富底水仙国。有酒偏欠花,有花恨无客。与子对花前,不醉便了得。待劝已非真,不劝两自索。安知醉与醒,今夕定何夕。

点绛唇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廉幕闲垂风絮。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点绛唇

阳气透苍天。照照绵绵。地户猛焰亦如然。发出水中真觉性,一朵红莲。早早认清泉。结取因缘。乌龟口内吐灵烟。助正丹田香馥郁,叶叶新

点绛唇

水云薄薄天同色,竟日清辉。风影轻飞。花发瑶林春未知。剡溪不辨沙头路,粉水平堤。姑射人归。记得歌声与舞时。

点绛唇

故人谪遐远,留砚宠斯文。白水浮香墨,清池满夏云。念离心已永,感物思徒纷。未有桂阳使,裁书一报君。

点绛唇

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尝新惯。何物比春风。歌唇一点红。江湖清梦断。翠笼明光殿。万颗写轻匀。低头愧野人。

点绛唇

茶酽无端废午眠,杖藜信步到门前。青裙溪女结蚕卦,白发庙巫催社钱。

点绛唇

北马又经山,传闻顷刻閒。山将身坐断,家有梦飞还。吞哭自怜甫,忍饥谁念颜。真成伤箭鸟,翼翼怕虚弯。

点绛唇

门生故来往,知欲命浮觞。忽奉朝青阁,回车入上阳。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塘。是日归来暮,劳君奏雅章。

点绛唇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