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作品评述

北门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既受困窘又贫寒,没人知我艰难样。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办法想!
王家差事派给我,衙门公务也增加。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纷纷将我骂。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办法!
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门公务也派齐。我从外面回家里,家人纷纷将我讥。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主意!

注释
1.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殷殷:忧愁深重的样子。
3.终: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说:“终,犹既也。”窭(jù):贫寒,艰窘。
4.已焉哉:既然这样。
5.谓:犹奈也,即奈何不得之意。
6.王事:周王的事。适(zhì):同“擿”,扔,掷。适我,扔给我。
7.政事:公家的事。一:都。埤(pí)益:增加。
8.徧:同“遍”。讁(zhé):谴责,责难。
9.敦:逼迫。
10.遗:交给。
11.摧:挫也,讥刺。

北门鉴赏

  这是一首小官吏诉说自己愁苦的诗。从诗的语言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旧说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诉”说则解释较为圆满。诗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他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此诗经北门开篇,自古以来,北通“背”,朱熹解读第一章开篇为“比”,就预先注明诗的主人公正面临着背时的命运。其实,从府衙北门而出,当然是背对光明而来的,自然是形象暗淡无光,精神萎靡不振。他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低着头走回家。因为无职无权,当然就要受穷了,想体面也体面不起来,其内心之黯然神伤,可想而知。但别人却不知道他的这份艰难,这个别人不只包括他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上司,还包括靠他糊那点薪俸养活的家人。他也自知没有本事,但又无能为力,只剩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份了。这个小官吏,甘于清贫,内外交困,穿着寒酸,愧对家人,但又如此任劳任怨,忠于王事,勤于政事,真是具有敬业精神的忠谨之士。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呻吟,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北门创作背景

  关于《北门》一诗的历史背景及其本事,《毛诗序》谓:“《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郑玄笺云:“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根据《邶风·柏舟》推断此诗作于卫顷公之时,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猜测此诗作于“西周之世夷厉之时,卫未并邶之日”,但这两种说法均与史实、诗事不符。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北门》,贤者安于贫仕也。”现代学者(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诉的诗。翟相君《北门臆断》一文,首先根据《诗经》用词惯例,考释“王”特指周王,“事”专指战争,然后根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考定诗中所谓“王事”,是指卫宣公十二年(公元前707年)秋天卫人帮助周桓王伐郑而战败一事。他认为诗中主人公参与了这次战争,归来后受到同僚的埋怨,作这首诗抒愤;或是卫人借这位官吏之口,作诗表达对这次战争的不满。

作者介绍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诗词推荐

步入禅关一径赊,摄衣登眺夕阳斜。金谿碧落千条练,紫塔光涵五色霞。月击扁舟渔火渡,风清古碣隐君家。游人亦卧东山麓。醉倚烟萝学种瓜。

诗经

郡国何时极,羇愁触处生。望随天不尽,春共野兼平。烟树淮南阔,渔盐楚俗轻。飘零五年别,叹息鬓毛更。

诗经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诗经

思皇多士,扬于王庭。钟鼓乐之,肃雝和鸣。威备抑抑,既安且宁。天子万寿,永观厥成。

诗经

党论开危道,功臣发祸端。未投彭泽绂,犹着外黄冠。用是颜其厚,言之鼻似酸。薄羹鲈脍好,归兴未应阑。

诗经

移植自硗瘠,秋来成两丛。翠旌舒晓日,绿锦障西风。雨砌珠佩委,风檐翚扇重。主人培壅厚,未肯畏严冬。

诗经

珍贵均摩勒,甘滋过醴泉。谓天不吾享,岂不厚诬天。

诗经

瑞霭秋空,银河里、非烟非雾。应想是、岳钟神秀,再生伊传。昨夜五云随梦入,今朝万象朝元去。正六星、炳炳耀文昌,循初度。五马贵,多文富。人品异,心期古。似冰清瑶水,玉森元圃。天子方将循异政,灵孙又合为霖雨。问汾阳、几考在中书,从今数。

诗经

祗园澹圃各荒芜,绵竹寻师事岂诬。积翠丹台空集凤,杀青玄草尽传乌。惊心尘土双埋玉,挥涕河山一束刍。怅望新阡松柏路,敢从青树问荣枯。

诗经

长安仲春七日风,苍茫顿撼天地同。应门缥阙岌欲动,况我穷巷连蒿蓬。暮寒卷雪连芳草,平门万屋青城缟。无言桃李终默默,得势泥涂常浩浩。夕晖入屋人气活,劳苦羲和间何阔。斗杓东指令未行,要使烛龙聊泼刺。

诗经

落日衔山,行云载雨俄鸣。一顷新荷,坐间疑是秋声。烟波醉客,见快哉、风恼娉婷。香和清点,为人吹在衣襟。珠佩欢言,放船且向前汀。绿伞红幢,自从天汉相迎。飞鸥独落,芦边对、几朵繁英。侑觞人唱,乍闻应似湘灵。

诗经

秦人溪畔汉人山,万木参天六月寒。写向汤休诗集里,老夫要作画图看。

诗经

心安已到无心处,病去浑如未病前。晨起更知秋色好,一庭风露听鸣蝉。

诗经

勇脱尘冠尚壮年,高斋图史日萧然。不教歌舞家规在,善作文章世学传。道旧每思倾浊酒,仰高徒觉愧华颠。相君昔展西陂尽,好约春风放画船。

诗经

妾意憨如昔,君心苦不常。未闻求故剑,别有献明珰。

诗经

登寺寻盘道,那知是与非。冻泉依细石,寒日淡斜晖。村路飘黄落,山禽凌翠微。数声牛上笛,老泪欲沾衣。

诗经

晚日放晴雨脚收,楚山千里江吞秋。上水风生荻花渚,漠漠幅蒲天际浮。轻云骤掩目力断,云消似过芳洲半。危樯逐乌惟恐缓,燕子争飞先到岸。

诗经

搔首推篷晓色新,雪花飘瞥大江滨。渔父醉,不收缗。白髭红颊玉为人。

诗经

谁谓曹瞒智,回头玉座空。向来台上妓,尽入洛阳宫。

诗经

可笑吴痴亡越憾,却夸范蠡作三高。

诗经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