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棕花》是宋代阳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满株擐甲诧棕榈,
叶展蒲葵冬不枯。
鬼发擘开织玉掌,
蚌胎剖破细琼珠。
熟煨炉火香于笋,
白饤盘银美似酥。
珍膳莫充禅客供,
恐猜鱼子放江湖。
诗意和赏析:
《棕花》这首诗词描绘了棕榈树的美丽和丰盛,寓意着世间诸多珍宝和美味。诗中的棕榈树展示出了繁茂的枝叶,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凋零,给人一种生命力的象征。棕榈树的叶子如同蒲葵一般展开,形成了美丽的景象。
诗中提到的“鬼发擘开织玉掌”,形象地表达了棕榈树掌状的叶子如同宝石般绽放,给人以神秘而美丽的感觉。而“蚌胎剖破细琼珠”则将棕榈树的果实比作珍珠,表达了其珍贵和美味。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棕榈树的果实被烹饪后的香味和美味。熟煨的火香弥漫着笋的味道,白饤摆在银盘上,美丽得像酥皮一样。这里的描写使人们联想到佳肴和美食,给人以饕餮之乐的感受。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美食的珍惜和不愿意将其拿出来供奉给禅客。他担心禅客会误解这些食物,以为其中可能掺杂着鱼子,而将其泄露给外界,使得这些美味流传开去。
整首诗词以描写棕榈树及其果实为主线,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珍宝美味的价值和珍贵性,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对美食的追求和对传统禅客生活方式的思考。
作者介绍
阳枋的生平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阳枋的家庭成员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