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阖门潘舍人

清跸声中玉笋班,五云光裹侍天颜。
至尊端拱通明殿,上阖来从饭颗山。
旄节行将千骑去,鬓须全未一根斑。
朝回两袖香烟满,应有诗留雉扇间。

作品评述

《赠阖门潘舍人》是唐代徐珩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清跸声中,玉笋班列成一排,
五彩云光包裹着侍奉天帝的面颜。
至尊的皇帝端坐在通明的殿宇中,
上下阖门官员从山中来到宫殿享用盛宴。
旄节高高挥舞,千骑行将离去,
鬓发依旧黑亮,没有一根白发斑驳。
朝廷归来,两袖中充满着香烟的余味,
必定还有一首诗留在雉扇之间。

诗意:
这首诗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唐代宫廷的盛况和阖门潘舍人(指官员潘舍人)的仪态。诗中描述了官员们在清晨的跸声中整齐列队,五彩云光映照下,侍奉皇帝的面容庄严肃穆。皇帝坐在通明的殿宇中,官员们从山中来到宫殿,享受盛宴。当旄节高高挥舞,千骑离去时,潘舍人依然鬓发乌黑,没有一丝白发。返回朝廷时,他的袖子中充满了香烟的余味,这表明他在宴会上尽情享受了美食和欢乐。最后,诗人暗示潘舍人在宴会中一定还留有一首佳作,这首诗可能会被记录在雉扇之间。

赏析:
《赠阖门潘舍人》以华丽的描写展现了唐代宫廷的繁华景象,表达了对官员潘舍人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玉笋、五彩云光等形象的描绘,使整首诗充满了庄重和华丽的氛围。通过对潘舍人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他忠诚职责的肯定,以及他在宴会中享受的快乐与自豪。

此外,诗人还通过描写潘舍人鬓发未见白发,暗示他的精神饱满,依然充满活力。而最后一句"应有诗留雉扇间"则给人以想象空间,诗人认为潘舍人在宴会上一定还有未尽之作,这或许是对潘舍人才华的赞美,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丝期待和遐想。

总之,这首诗以华丽的辞藻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唐代宫廷的盛况,赞美了潘舍人的品德和才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宴会欢乐和人生美好的向往。

诗词推荐

倦去休雨风还作,交相醒花苏柳。字满吟灰,痕添坐席,赢得新愁痴守。归期未有。负小院移兰,故园尝韭。谩道春来,沈腰惟觉似秋瘦。烧灯时候是也,楚津留野艇,曾趁芳友。问月赊晴,凭春买夜,明月添香解酒。□知别久。怅帝陌论心,客尘侵首。戏鼓声中,旧情犹在否。

种茶岩接红霞坞,灌稻泉生白石根。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戏儿孙。

燕蹴飞红,莺迁新绿,几阵晚来风急。谢家池馆,金谷园林,还又把春虚掷。年时恨雨愁云,物换星移,有谁曾忆。把一尊试酹,落花芳草,总成尘迹。频自笑、流浪孤萍,沾泥弱絮,有底困春无力。银屏香暖,宝箪波寒,又负月明今夕。往事梦里,沈思惟有罗襟,泪痕犹湿。奈垂杨万缕,

天关却暑金为狄,帝坐禳氛斗转枢。不似人间传节物,岁时长作辟兵符。

莞海东头去路赊,独乘羸马到君家。十年梦里相寻处,依旧青山两岸花。

词臣工笔墨,亦足致功勋。细草平戎策,兼为谕蜀文。一言关治乱,千载有知闻。应笑垂纶叟,愁吟对海云。

先契今余几,交情不易论。畴能逾薄俗,未肯弃衰门。慨念我伯仲,仰怀公弟昆。自知真瓦砾,那得并玙璠。谁谓长江远,兹来匹马左。匪因穷附达,政以曲能敦。遗爱凄其久,高风凛若存。青云看星聚,白发对鴒原。

一政政官轧轧,一年年老駸駸。身外名何足算,别来诗且同吟。

马上相逢处,春风在洛阳。陌头杨柳色,一一断人肠。

圣道日用,神几不测。金石以陈,弦歌载陟。爰释其菜,匪馨于稷。来顾来享,是宗是极。

欲写明妃万里情,紫槽红拨夜丁丁。胡沙望尽汉宫远,月落天山闻一声。

白首逢人只累欷,今虽未是昨真非。文章才尽欲焚稿,仕宦兴阑当拂衣。浪出自应为後戒,放言那计堕危机。辽天华表苍茫里,千载何人识令威?

扬帆饱风腹,望眼无东西。天围沧海阔,日射昆仑低。鱼鳖夜深泣,鸿鹄空中迷。风涛且莫作,心撼神龙栖。

铜雀台成玉座空,短歌长袖尽悲风。不知仙驾归何处,徒遣颦眉望汉宫。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铅华久御向人间,欲舍铅华更惨颜。纵有青丘吟夜月,无因重照旧云鬟。

将军北伐辞前殿,恩诏催排苑中宴。紫陌惊尘中使来,青门立马群公饯。绣旗杂沓三十里,画鼓敲铿五千面。行营暮宿咸阳原,满朝太息倾都羡。天声一震胡已亡,捷书奕奕如飞电。高秋不闭玉关城,中夜罢传青海箭。可汗垂泣小王号,不敢跳奔那敢战。山川图籍上有司,张掖酒泉开郡县。

诗业务经纶,新皆意外新。因知登第榜,不著不平人。句得孤舟月,心飞九陌尘。明年相贺日,应到曲江滨。

匆匆不暇去相违,草草吟成送别诗。千里江山客行远,三秋风雨桂开迟。安居但欲无公事,举枉终须有直时。若见右司烦寄语,世间公道要扶持。

少年为远戍,两鬓已{上髟下思}{上髟下思}。百战功谁赏,空闺信不来。乡关成梦境,边月是愁媒。听彻胡笳曲,寒声转更哀。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