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岩十八咏·罗汉洞

释迦行中国,设教周孔同。
吾知诸子弟,不殊阙里中。

作品评述

《中岩十八咏·罗汉洞》是宋代晁公溯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释迦牟尼佛传道于中国,同时设想了周文王和孔子同为教化众生的场景。下面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释迦行中国,设教周孔同。
吾知诸子弟,不殊阙里中。

诗意:
此诗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在中国传道,并设想了周文王和孔子一同教化众生的情景。诗人表达了他对各家子弟的了解,认为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生活在宫阙之中。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将释迦牟尼佛、周文王和孔子放置在同一场景中,展示了佛教、儒家和周礼三者之间的共通性。诗人通过与各家子弟的对比,折射出他们在身份和地位上的相似之处,表达了他对人们内心本质的理解。

这首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具有宏大的想象力,将佛教、儒家和周礼三者融合在一起,强调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教化众生、造福社会。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不同思想流派的尊重和理解,呼唤人们超越学派之争,共同追求智慧和道德的高度。

这首诗词虽然字数不多,但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展示了晁公溯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思想交融的思考。它引发了人们对于不同学派间相互影响与共通之处的思考,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超越狭隘的界限,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信仰和观点。

诗词推荐

不见沙上双飞鸟,莫取波中出目鱼。重过三沟特惆怅,西风满眼是秋蕖。

瘦藤白苧岸乌纱,随分酬春领物华。西崦三椽休问舍,南湖一带近栽花。眼昏客忱多储菊,肺渴僧庖屡借茶。无事閒门便早睡,清灯唤起为吟家。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今古兴亡凡几回,垂芳遗臭等浮埃。蝶飞荒径趋时乐,燕宿颓梁为主哀。周粟不堪夷叔饱,汉车特载绮园来。书生恐被山灵诮,牢把柴门闭不开。

郊居牢落,一水流清浅。忆得去年冬,数枝梅、低临水畔。今朝重见,把酒祝东风,和雪看。整凝眸,宛若江南岸。浮生瞥尔,劝汝休嗟叹。不觉失芳心,柳腰□、纤纤仍换。一朝光景,休恁作浑闲,春不远。且追游,又办寻芳宴。

尝夸吴会土风嘉,新领铜章一水涯。岂为江山游赏胜,只贪晨夕旨甘奢。鱼登盘俎霜萦缕,苹满洲汀雪吐花。旧令多才君继美,松陵赓唱未应赊。

人亡雨馆寂,车马偶来临。湿衣添新泪,故物伤夙心。凄凄庭下树,万叶起哀音。此地尝对语,在昔岂知今。

忍寒宁死饿宁僵,不去偷它贾女香。感叹怀铅成底事,辛勤餐玉竟无方。

万里云萍一酉阳,便将和气压荒凉。挽回梅萼依明烛,管领椒花入寿觞。笑里不知熊轼重,醉馀犹记博山香。只因腊雪成佳集,等到春来味更长。

中原日月九夷知,不用禽胡衅鼓旗。更向天阶舞干羽,降书剩破一年迟。

兽炭共围,通宵不寐,守尽残更待春至。

浪泊空成两鬓华,要须收拾老生涯。近闻洗卟祗园社,庵外无人管落花。

石莲峨峨横紫霄,中泻万丈银河水。安得大箭长八尺,欲与天神博于此。

黑鬓丝雪侵,青袍尘土涴。兀兀复腾腾,江城一上佐。朝就高斋上,熏然负暄卧。晚下小池前,澹然临水坐。已约终身心,长如今日过。

十年归把钓鱼竿,万变惟凭冷眼看。白发相寻点鬼簿,紫金焉得返魂丹。渐惊老旧遗民尽,欲问承平往事难。秋日未须畏残暑,浙江潮退即天寒。

日日思朝位,偷闲城外行。唯求采药者,不道在官名。好异嫌山浅,寻幽喜径生。病来文字拙,不要把归城。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鼻孔随人走,日中忽见斗。踏定太冲脉,壁上挂著口。

忠勤王室展宏谟,政事朝堂赖秉扶。解职暂酬卿所志,休教一念远皇都。

偃伯灵台,功成作乐。以昭德容,以清戎索。万邦会同,群慝箫勺。尽善尽美,侔彼韶箾。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