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祀圜丘乐章·豫和

至矣丕构,烝哉太平。
授牺膺箓,复禹继明。
草木仁化,凫鹥颂声。
祀宗陈德,无愧斯诚。

作品评述

《明皇祀圜丘乐章·豫和》是唐代一首诗词,作者不详。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至此,世界和谐,太平盛世兴起。
祭祀牺牲,传承禹王的明德。
草木怀柔,凫鹥歌唱。
祭祀祖宗,陈述着无愧的真诚。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和谐繁荣的时代景象,即唐明皇在祀神圜丘时的乐章。诗人赞美了这个时代的太平盛世,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繁荣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祭祀仪式、自然界的和谐以及对祖先的敬仰,展示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

赏析:
《明皇祀圜丘乐章·豫和》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描绘了唐代太平盛世的景象。诗人通过描述祭祀仪式、自然界的和谐以及对祖先的敬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诗中的"至此"表达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暗示着乐章的开始。"丕构"和"太平"则表达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宁,使人们感受到这个时代的繁荣与幸福。

诗中提到的"牺膺箓"指的是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牺牲品,显示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禹继明"指的是继承禹王明德的意义,强调了对古代圣人的崇敬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

诗中的"草木仁化"和"凫鹥颂声"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景象,暗示了社会的繁荣与安宁。"祀宗陈德,无愧斯诚"表达了对祖宗的敬意和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文字展现了唐代太平盛世的景象,通过描述祭祀仪式和自然界的和谐,以及对祖先的敬仰,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体现了唐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观念。

作者介绍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诗词推荐

六月地欲赤,驱车河朔行。王师备戎羯,游子念功名。尽识山川险,深穷彼我情。归来具对奏,直上请长缨。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沈,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元是西天住,飞来莫去休。未凭仙佛国,好似帝王州。彼树亦如寄,吾生应更浮。白猿呼不应,松露滴猕猴。

满面尽是胡须,当门却无版齿。纵不画影图形,东土有人识你。

,戏调此词以自述独酌新丰,任疏放、从人不识。还只是、旧时把酒,秋风狂客。颠倒天吴归短褐,风涛岁月头将白。笑平生、尽有气如虹,难教屈。也不学,悲弹铗。也不作,谭扪虱。共梅花心事,岁寒冰雪。眼底山川徒历遍,胸中史记无雄笔。合归来、依旧饭吾牛,歌明月。

贫病人谁数,情亲肯见存。掩窗同此夜,拨火共残温。未暇饭饱吃,且从文细论。平生松谷老,同姓与君敦。

菟符优寄宠清贤,邸吏相惊印绂鲜。方面几称良太守,名区今作小神仙。夏王古穴幽藏怪,贺监明湖泠浸天。为语钱塘二千石,诗筩频发渡江船。

倾盖岁年晚,相知江海深。春天思北树,夜雨话西林。五岭生前梦,中原地下心。英雄凋落尽,慷慨一沾襟。

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宝马金为络,香车玉作轮。连手窥潘掾,分头看洛神。重城自不掩,出向小平津。

繙经兴尽卷书帷,独上江楼送落晖。人迹已随云影断,傍檐嘉月冷侵衣。

十载寓都城,人传善相名。一言知祸福,相识尽公卿。洪井旧乡路,紫衣归计荣。尘缘应渐了,何日悟无生。

军中始吹角,城上河初落。深沉犹隐帷,晃朗先分阁。

抚编屡叹才谟远,早岁升堂拜若人。亹亹听言皆破的,龙蛇蟠屈负经纶。

十年不到雪峰山,寂寂春风昼掩关。千载祖师无尽意,门前流水绿回环。

故友汉中尉,请为西蜀吟。人家多种橘,风土爱弹琴。水向昆明阔,山连大夏深。理闲无别事,时寄一登临。

拨云峰迥势岧嶢,杰阁翚飞倚绛霄。扶翊道风千载遇,昭回奎画百神朝。

先生萧瑟半涂休,一跌青云不再收。名压班行来众毁,笔鑱造化起天雠。王韦党破谁为地,柳播风殊愿易州。庙食罗池今尚否,满编遗韵掩鸣球。

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南游道士饮一斗,卧向白云深洞口。

偶脱尘缨百虑宽,更穷目力快遐观。旋谋浊酒招强伴,行拾落英供晚餐。树拥山根张密幄,云随雨脚走惊湍。试追健笔以何似,倒策驽骀上石峦。

清羸怯问黄错月,呵手寒窗寄幽绝。一枝幽艳枨触人,花与诗人皆本色。孤山飞鹤舞空去,诗家何曾绝正脉。经营惨澹空亡寄,不如倚笔珊瑚格。腾六冬来偏放惰,暖日暄风浑坼破。便拟飞章上诉天,怕主林神合连坐。我昔与梅同谪堕,随分世尘聊赎过。薰天肉食休问渠,万古清芬首阳饿。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