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州词
月上疏帘,风射小窗,孤馆岑寂。
一杯强洗愁怀,万里堪嗟行客。
乱山无数,晚秋云物苍然,何如轻抹淮山碧。
喜气拂征衣,作眉间黄色。
役役。
马头尘暗斜阳,陇首路回飞翼。
梦里姑苏城外,钱塘江北。
故人应念我,负吹帽佳时、同把金英摘。
归路且加鞭,看梅花消息。
作品评述
《石州词》是宋代胡松年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月亮升上疏帘,微风透过小窗,孤寂的馆舍。一杯酒努力洗去忧愁,千里之外的旅行者可叹。山峦重叠,晚秋的云彩和物象苍凉,怎能与淮山的碧绿相比。喜气拂过征衣,使眉间泛起黄色。劳碌的马头,尘土中透出倾斜的阳光,回首陇首的路上扬起飞翼。在梦中,姑苏城外,钱塘江北。故人应该记起我,背着吹帽的美好时光,一起摘取金英花。归途中,加紧鞭策,留意梅花的消息。
这首诗词以清新唯美的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感受到的孤寂和对远方故友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月亮、微风、山峦、云彩和梅花,以及具体的场景描写,如疏帘、小窗、馆舍等,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远方故友的思念之情和对旅途的感慨。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运用富有意境的词语和形象,展示了诗人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内心的孤寂与远方行旅的辛酸相互烘托,使诗词更加饱含情感。整体而言,该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感的描绘,以及对远方行旅和故友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作者介绍
胡松年的生平
幼孤贫,母粥机织,供他读书。松年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任潍州教授,八年,经徽宗面试,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十分高兴,说:“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松年迁中书舍人,不久,除给事中、兼侍讲。高宗年间,先后自左朝奉大夫拜吏部尚书,迁端明殿学士,除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副宰相)。又进礼部尚书、参知政事。胡松年积极抗金,并在军队建设、选用人才、对金斗争策略等重大问题上,都直言敢谏,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后来,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言村(今宜兴宜城东约4里处)。他筑堂以自娱,匾日“横山”,由孙觌题书“横山堂”。并题诗云:“波间指点见青红,雪脊山曾棱倚半空。幻出生绡三四幅,游人浑在画图中。苍云千里荫平宽,露叶风枝绕舍寒。莫遣先生赋归去,且令小吏报平安。”松年虽闲居乡间,但仍不忘朝廷之事,对“和耀科敛、防秋利害”屡有进言,帝皆嘉纳。
他忧刚国忧民,为官清正。在出任平江(今苏州)知府时,人还未到任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便闻风敛迹。他到任以后,在大街上张榜公布兴利除害等17件大事,让广大百姓献计献策,监督执行,深受人民拥护爱戴。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坚决抗金,大造战船,建立水军,加强长江防线,得到朝廷的赏识。朝廷要派人出使金国,不少人人感到疑虑和害怕,胡松年挺身而出,接受朝廷出使金国的任命。在金国朝廷上,不顾个人安危,不辱使命,出色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因主战有功,被提升为吏部尚书权参知政事。朝廷每次给予他的赏赐,都以“军兴费广”为由拒受。有人劝他积蓄点钱财,留给子孙,他都以“儿孙自有儿孙福”、“给子孙留财产,会助长子孙懒惰”的道理,婉言谢绝。他的高风亮节、优良品质,备受时人的尊敬和后代的赞誉。秦桧当政时.胡松年从不“曲意阿附”。宋绍兴五年,胡松年因遭攻讦而引疾辞职,改任宣州知州。绍兴十六年(1146年)胡松年病逝,享年60岁,墓葬宜城梅林,后迁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