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亭(并叙)

麻城县令张毅,植万松于道周以芘行者,且以名其亭。
去未十年,而松之存者十不及三四。
伤来者之不嗣其意也,故作是诗。
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
(古语云:一年之计,树之以谷;十年之计,树之以木;百年之计,树之以德。
)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
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解怜冰雪姿。
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

作品评述

万松亭(并叙)- 苏轼

麻城县令张毅,
植万松于道周以芘行者,
且以名其亭。
去未十年,
而松之存者十不及三四。
伤来者之不嗣其意也,
故作是诗。
十年栽种百年规,
好德无人助我仪。
(古语云:一年之计,树之以谷;
十年之计,树之以木;
百年之计,树之以德。)
县令若同仓庾氏,
亭松应长子孙枝。
天公不救斧斤厄,
野火解怜冰雪姿。
为问几株能合抱,
殷勤记取角弓诗。

中文译文:

麻城县令张毅,
在道路旁种植了万松,
并以此命名亭子。
不到十年,
只有三四株松树存活。
感到悲伤的是来者不理解他的用心,
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十年栽种百年规,
好德无人助我礼仪。
(古语说:一年的计划,种植谷物;
十年的计划,种植树木;
百年的计划,树立德行。)
如果县令和仓庾氏一样,
亭子的松树将长成子孙的繁枝。
可是天公不救助被斧斤所困扰,
野火却解救了冰雪之姿。
请问有几株能够合抱,
殷勤地记下角弓的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所见到的万松亭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流转以及人们尊崇德行的思考。

诗中描述了麻城县令张毅在道路旁种植万松,并为此建立了亭子。然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只有很少的松树存活下来,这让作者感到非常伤感。他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那些无法传承他用心的人们的遗憾。

接着,作者引用了一句古语,强调了种植树木所需要的长期计划和耐心。他认为百年计划需要树立德行,而不只是种植树木。通过这句古语,作者提醒人们应该注重长远的规划和美好的品德。

在最后两句中,作者将县令张毅与仓庾氏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于德行传承的希望。他希望万松亭的松树能够长成茂盛的枝叶,代代相传。然而,作者也意识到,天公并不会拯救被斧斤所困扰的松树,只有野火才能解救冰雪之姿。这里可能暗含着对于世间善恶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自问和自答,他询问有几株松树能够合抱,意味着能够茁壮生长的松树并不多。他呼吁要珍惜这些宝贵的松树,并将记忆铭刻在角弓的诗中。这里的角弓可能象征音乐和艺术,是作者希望通过诗歌将这些珍贵的松树留存在人们心中的方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万松亭的兴衰和对德行传承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人们应该追求美好品德的关注。诗中融入了古语和隐喻,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相思不是冬无雪,留待春风鬭冷严。病骨未忧衣乏絮,早餐宁叹食无盐。梅添凿落元同色,竹拥参差半入檐。坐守地炉应不厌,破窗平见北山尖。

冬冬城鼓动,稍稍林鸦去。柳意不胜春,岩光已知曙。寝斋有单祶,灵药为朝茹。盥漱忻景清,焚香澄神虑。公门自常事,道心宁易处。

烂石有佳色,禅房叠更幽,九疑峰不断,十字水长流。枕簟日逃署,轩窗时卧游。吾衰更何往,只此对汤休。

槛外有天皆在照,望中无物敢潜行。

僧庵恰好傍山坳,门外幽泉碎玉敲。棋罢道人心似水,一钩新月挂松梢。

垂红顶上快登临,拍拍秋光满袖襟。伎癢欲吟吟未稳,两山钟里莫云深。

五日留山驿,尘无一点新。瓜虀惟有醤,曲米不成春。默坐深调息,狂吟枉费神。个中真趣在,略得自由身。

皇天亦爱我,生我匡庐山。勉承父母志,功史期少年。既无取日手,远去穷虞渊。又无谋生才,广有负郭田。富贵两不谐,胡为乎世间。眷言旉原居,宛在瀑布前。野旷易得月,谷虚常带烟。行歌紫芝曲,醉上香炉巅。念此百年身,有此足以闲。若乃不决去,使彼山凄然。

旋籴街头米数升,黄昏看上店身灯。明朝山路闻饶石,买得乌骡喜不胜。

何人守蓬莱,夜半失左股。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根株互连络,崖峤争吞吐。神工自炉鞲,融液相缀补。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方其欲合时,天匠麾月斧。帝觞分余沥,山骨醉后土。峰峦尚开阖,涧谷犹呼舞。海风吹未凝,古佛来布武。当时汪罔氏,投足不尽拇。青莲虽不见,千古

玉管金樽夜不休,如悲画短惜年流。歌声袅袅彻清夜,月色娟娟当翠楼。枕上暗惊垂钓梦,灯前偏起别家愁。思量今日英雄事,身到簪裾已白头。

雪山何处觅瞿昙,压尽东南瘴与岚。待伴可堪风作党,交光应喜月成三。濯市漉酒供杯勺,涉笔联诗尚笑谈。柳絮自今轻谢句,使君才气擅东南。

百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食,再三不忍折。一人得饱满,余人皆不悦。已矣勿复言,人人好颜色。

周郎诗句故惊人,尔许清新思不群。不是并刀工翦水,定知琼尺巧裁云。

玉堂仙去白云乡,更喜风流得仲将。紫玉制箫吹别调,黄金换酒涤愁肠。百年天地双青眼,十亩园林一旧庄。记得去年同看竹,水云深处叩僧房。

瘿床空默坐,清景不知斜。暗数菩提子,闲看薜荔花。 ——皮日休有情惟墨客,无语是禅家。背日聊依桂,尝泉欲试茶。 ——陆龟蒙石形蹲玉虎,池影闪金蛇。经笥安岩匼,瓶囊挂树桠。 ——皮日休书传沧海外,龛寄白云涯。竹色寒凌箔,灯光静隔纱。 ——陆龟蒙趁幽翻小品,逐胜讲南

权门极珍羞,未办食龙肉。我家湘楚山,箨龙饫奴仆。淮南户户有黄虀,公今径归亦不痴。更包笋脯赠行李,定应笑杀长安儿。

成名不遂双旌远,主印还为一郡雄。赤叶黄花随野岸,青山白水映江枫。巴人夜语孤舟里,越鸟春啼万壑中。闻说古书多未校,肯令才子久西东。

十一月新阳排寿宴。黄锺应管添宫线。猎猎寒威云不卷。风头转。时看雪霰吹人面。南至迎长知漏箭。书云纪候冰生妍。腊近探春春尚远。闲庭院。梅花落尽千千片。

红花翠竹满江皋,依约仙山驾巨鳌。月下每听来鹤佩,云中时复见龙袍。西江日薄潮声小,北极天开王气高。咫尺山河移版籍,书生徒尔说英豪。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