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万年树,月满九重城。

作品评述

《句》是唐代诗人杨徽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春归万年树,
月满九重城。

这首诗词的意境表达了春天的归来和夜晚的宁静。下面是对诗词意义和赏析的解析:

诗词的第一句“春归万年树”,描绘了春天回归的景象。这里的“万年树”可以理解为古代城市中常见的参天大树,它们经历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春天的到来,使得这些古老的树木重新焕发生机,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句表达了春天的希望和生机。

诗词的第二句“月满九重城”,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美丽。这里的“九重城”可以指代宫殿或城市的高楼大厦,暗示了繁华的都市景象。夜晚的时候,皎洁的月亮悬挂在九重城上,照亮了整个城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这一句表达了夜晚的宁静和美好。

整首诗词通过对春天和夜晚的描绘,展现了自然和城市的和谐共生。春天的到来使得古老的树木焕发生机,而夜晚的月亮照亮了城市,带来宁静和美丽。诗词通篇简洁明了,意象鲜明,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受。同时,诗词的意境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春天和夜晚的描绘,表达了自然和城市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生活美好事物的追求,给人以宁静、美丽的感受。

作者介绍

杨徽之(921~1000)宋代官员、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后周显德二年举进士甲科,起家校书郎,集贤校理,累官右拾遗。因文才出众,曾奉诏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负责诗歌部分。真宗时官至翰林待读学士。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恶非道以干进者,后患足疾而卒,谥文庄。

杨徽之的生平

  杨徽之,五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生。自幼刻苦勤学。当时,同邑前辈江为、江文蔚是江南诗赋名家,杨徽之事以师礼,久后,便与之齐名并著。 

  20多岁时,杨徽之就学于浔阳庐山学舍。后潜行绕道,赴中原后周王朝应举。翰林学士窦仪和枢密直学士王朴等见其文章,都叹为奇才。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杨徽之登进士甲科,被礼部擢置“殊等”16名内上奏。周世宗柴荣命近臣复核,只有杨徽之等4人中选,授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秘阁校理,后升著作佐郎、右拾遗。深受宰相范质器重,学士窦俨推荐其同修礼乐书。 

  宋太祖赵匡胤禅代登位之初,知杨徽之于前朝曾讥议他,将欲加害,因其弟赵光义(太宗)力保而得免,贬出为唐州方城监税。复因建言得罪,再贬为陕西凤翔府天兴县令。府帅素知其名,予以礼遇。平定后蜀之后,调任嘉州峨嵋县令。杨徽之常与玉津令宋白吟咏唱酬,他们的许多诗词,广被传诵,文教为之振兴。杨徽之两任县职,清廉自守。开宝二年(969年),复职为著作佐郎,掌管盐谷数年。大臣薛居正曾向太祖荐杨徽之可为相,不见用。乃出知全州(今属广西)。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召杨徽之为左拾遗,回朝又升右补阙。太宗好诗,久慕杨徽之诗名,见面索要其平生所作,因献数百篇及谢诗以进,其末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等句。太宗特选其十联警句,亲书于御屏风上。杨徽之又献《雍熙词》10篇,太宗为和韵酬答,每有御制诗,也都赐赠给杨徽之。杨徽之有病,即遣太医往视。旋迁御史、库部员外郎、判刑部南曹、同知差遣院等职,赐予金章紫绶。又奉诏与李昉等汇编前代文章,成《文苑英华》1000卷,是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杨徽之还受命编诗180卷(一作200卷)。后历迁刑、兵二部郎中,并同知京朝官的考课。端拱元年(988年),拜为左谏议大夫,旋出知许州(今河南许昌)二载,入朝判史馆事。太宗召见,特加史馆修撰,兼判昭文馆、集贤院。任职期间,杨徽之建议于太学增加通经术、有专长者为博士,分教皇家及权贵子弟。太宗有意委其以大任,因受反对者诬谤,贬出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又改调为镇安军行军司马。不久,太子赵恒受命为开封府尹,特召杨徽之为左谏议大夫、开封府判官(一说为推官)。嗣后,兼任太子左庶子,进给事中。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即拜杨徽之为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咸平元年(998年),转为礼部侍郎,仍兼学士。旋称病,求解除近职,改授兵部侍郎兼秘书监。真宗欲多起用耆德老成的学者为自己讲学,乃特设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之职,命杨徽之为侍讲学士,仍兼秘书监,同时受命的还有夏侯矫等4人。杨徽之利用侍讲机会,多向皇帝纵论天下利弊。不久,称脚病告老。真宗特取名药赐予疗治。值郊礼大典,杨徽之虽不能扈从,但仍受加封赏赐。

  次年,真宗北巡,杨徽之入宫辞送,真宗对其温慰恳挚;北巡途中,还手诏存问。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真宗还都,特派人慰谕,当日,杨徽之疾笃去世。诏赠兵部尚书,赐钱50万,绢500匹,官给营葬。杨徽之无子,因录用其女婿、外孙、侄孙等官职。后来,夫人王氏卒,朝廷同样优厚赐葬。景佑二年(1035年),追崇先帝旧臣,升赠杨徽之为太子少师,赐谥“文庄”。 

  《宋史》称:“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嫉非道以干进者。善谈论,多识典故,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酷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 

  杨徽之有诗文集20卷传世。宋僧文宝曾高度赞美其诗,称:“当以天地皓露涤笔于金瓯雪碗中,方与此诗神骨相投。”清代纪晓岚甚至说,在当时诗坛的“一望黄茅自苇之中”,杨徽之的诗“如疏花独笑”(《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二)。

杨徽之的藏书故事

  北宋藏书家、图书馆官员。字仲猷,一作杨徽。建州浦城(今福建蒲城)人。幼刻苦为学,好吟咏,每对客论诗,不知疲倦。周显德二年(955)举进士甲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至集贤校理,累官左拾遗。入宋后,历官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以性淳厚清介,崇尚名教。当时会诏李昉等人采集前代文献,类为《文苑英华》。因他精于风、雅等诗歌的研究,分命编诗为180卷。历迁刑部、兵部郎中。不久拜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后以足疾告归。真宗时,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善谈多识,自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家藏书甚富,晚年因无子,所藏之书悉赠与外孙宋绶。卒谥文庄。著有文集20卷。

诗词推荐

霏霏寒露湿樯竿,耿耿明星动玉湾。夜久暗尘无一点,心闲远念忽相关。天街月色中秋近,海岸涛头数日间。正是钱塘好时节,只愁风雨自阑珊。

留落东州彦,相期幸卜邻。筒诗余唱永,樽酒记情亲。旧国归无日,诸乡见有人。佳城千载恨,雪涕楚江滨。

人间五十年,自笑晚乃悟。归来写苔纸,老惫无杰句。

三伏汗如雨,终朝沾我裳。谁分金掌露,来作玉溪凉。别甑炙炊饭,小炉深炷香。曲生何等物,不与汝同乡。

日长珠箔漏声疏,案上苏文恣卷舒。时有佳篇符睿思,便将团扇作行书。

密幄从容仅五旬,趣专大政转洪钧。熙朝未有金华相,创筑沙堤第一人。

苍寒千叠拥官居,吏退凭高乐有余。尽日烟云穷变化,入秋草木渐凋疏。朱弦静按新传谱,黄卷闲披累译书。聊与邦人共无事,吾僚不用笑迂疏。

晋台玉镜照春流,绿草朱鳞步步幽。百子帐头香自暖,银床归坐夜悬钩。

露华洗天天随水,烛光烧云半空紫。西施夜醉芙蓉洲,金丝玉簧咽清秋。声鼓鞭月行春雷,洞房花梦酣不迦。宫中夜夜啼栖鸟,美人日日歌吴歈。吴王国破歌声绝,鬼火青荧生碧血。千年环仲耕狐兔,鸟术纸钱挂枯树。髑髅无语满眼泥,曾见吴王歌舞时。乌夜啼,啼为谁。身前欢乐身后悲,

人生能几相逢,百年四海为兄弟。旧时青眼,今番白发,年华陨涕。春更无情,抛人先去,杨花无蒂。况江程渐短,别期渐紧,须重把、兰舟系。幸自清江如带,指黄垆、流莺声细。沧波如许,平芜何处,明朝迢递。何预兴亡,不如休去,墙阴挑荠。且相期共看,蓬莱清浅,更三千岁。

群阴侮阴德,雨阵春嘈嘈。白晓惨成夜,瓦口生飞涛。凝云列{左韦右肖},冷气攒衣刀。径闹有松竹,庭卧唯蓬蒿,花淫得罪陨,莺辩知时逃。隰苗出水短,木菌随日高。微吟雅於乐,快饮甘如膏。朱{左日右羲}待未见,天盖空牢牢。

堆案文书不用嗟,新诗字字说芳华。题舆事省时眠草,纶阁文高合判花。莫待春归空怅望,须知醉里有生涯。如何为向邦侯说,整顿清明载酒车。

尝念饯行舟,风蝉动去愁。独登孤岸立,不见远帆收。及送故人尽,亦嗟归迹留。洛阳君更忆,宁复醉危楼。

共临寒水别,独趋暮春归。万事风前烛,百年梭过机。应寻骑鹤客,重咏落霞飞。林叶终何补,京尘化旧衣。

梅乍吐。趁寿席、香风度。人与此花俱独步。风流天付与。好在青云歧路。愿共作、和羹侣。归访赤松辞万户。莺花犹是主。

京尘吹帽汗淋衣,相见频年只道归。省里移文那得了,家边持节未为非。煮乾碧海知谁用,割尽黄云尚告饥。可得不为根本计,秋风还见雁南飞。

忽报舒州逝,深同海内伤。平泉无草木,北海漫文章。要作人琴叹,空怀道路长。临风为之恸,发色变苍苍。

雷州太守东吴客,儒术传家尚清白。金花束带红锦袍,玉骨巉巉眼双碧。读书昔在苕溪阳,十年不出芙蓉庄。娱亲堂上宴春色,银丝作鲙冰雪香。丈夫干时须食禄,有志匡君贫亦足。谁能碌碌困一乡,冷炙残杯媚豪族。剖符今作炎海游,江风吹上沙棠舟。好山南去六千里,岂无斗酒消离忧。

闭户头初剃,今来已白头。五侯堂上见,四海定中游。凿井还依砌,栽松欲映楼。人间思虑绝,拥衲任经秋。

二陕三门境,江城想未胜。早衙连庙鼓,夜市杂船灯。乞任多朝市,忘归有海僧。东楼仍更好,欲去又同登。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