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仕女图

兽额朱扇小院深,绿窗含雾静愔愔。
有人独对芭蕉坐,因为春愁不放心。

作品评述

《芭蕉仕女图》是明代文人唐寅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院子内的景象,以及一个人因为春愁而坐在芭蕉旁边的情景。

诗词的中文译文:
兽额朱扇小院深,
绿窗含雾静愔愔。
有人独对芭蕉坐,
因为春愁不放心。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寂寞的心境。

首先,诗中提到了兽额朱扇,这是指门前悬挂着有兽头装饰的朱红色扇子。小院被朱扇遮挡,使得院子显得幽深而隐秘。

其次,诗中描述了绿窗含雾,表明了环境的清幽和安静。雾气弥漫在绿色的窗户之间,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然后,诗中出现了一个人独自坐在芭蕉旁边的景象。芭蕉象征着春天,它是一种常见的春季景观。这个人因为内心的春愁而坐在芭蕉旁边,显示了他内心的忧郁和无法释怀的情感。

整首诗词以深邃的小院、静谧的绿窗和寂寞的芭蕉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春愁的愁绪。这种春愁可能是因为思念、离愁或是其他的情感困扰,使得作者心中难以平静。通过描绘这样的景象,诗词传递了一种寂寞、忧郁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春愁和无法释怀的情感。它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忧郁情绪,也引发了对于人生、离愁别绪的思考。

诗词推荐

河车怎敢停留住,搬入泥丸。水火烹煎。一粒丹砂炼汞铅。金丹大药人人有,只要心坚。休说闲言。不走阳精便是仙。

怒风吹雪急鞭马,匪兕匪虎率旷野。护粮将军夜不来,敦然独宿在车下。夏人骄狃敢予侮,王师问罪在一举。半岁力尽竟无功,哀哀生人命如土。

支颐独立到栖鸦,送了虚廊日却斜。冷蝶不知时节晚,伶仃犹自抱寒花。

寿星合在角亢旁,为尔来临翼轸乡。日向绣床添永算,云纵书观发嘉祥。修程九万开荣路,曲礼三千阅寿觞。冬弟春兄同此日,天教鸿雁自成行。

当年贤守令,载酒沔南游。凉月呈新霁,明湖涵素秋。郎官夏口使,仙客夜郎囚。促膝青螭舫,连觞紫绮裘。高驩随雨散,余躅想风流。芳草失青履,沧波浮白鸥。江吞百顷尽,石刻一篇留。宜有沈碑者,前怀陵谷忧。

误入仙家小洞来。碧桃花落乱浮杯。满身罗绮裛香煤。醉倒任眠深迳里,醒时须插满头归。更收余蕊酿新醅。

生世悔识字,祝身如野农。勤劳养尊老,膳味日可重。农篘熟新黍,耕休有过从。行吟答松籁,此乐逾歌钟。

渊明归西天,不作东林社。不见张昌宗,无人举此话。谁家栽绿荷,薰风漾碧波。波底水晶空,化出玉姮娥。嫣然冷无语,冰肌卧晓雨。东君如夏日,此花不受暑。一点天然香,随风入画堂。折之置坐隅,窈窕弄玉郎。忽然心绪变,如覩佳人面。寄语明月楼,莫貯双飞燕。

今年元夕。探尽江梅,都无消息。草市梢头,柳庄深处,雪花如席。一尊邻里相过,也随分、移时换节。玉辇端门,红旗夜市,凭君休说。

鸟衔桃李堕高卑,陵谷逢春花作衣。犹忆去年携小筥,上山独自采春薇。涧流到海住家处,今我无家何更归。修途老来倍酸苦,晚雨一丝愁一缕。晓征春事太平无,未尽蜀天已秦语。仰看鸿鹄向南飞,笑杀鸱鸢争腐鼠。

病橘萧萧只古枝,二三酸子间虫丝。人言社酒堪医此,太息于今已后时。

苍崖万仞倚空寒,一道飞泉泻半山。到此倚栏聊植杖,少时款款入松关。

庐山山下倒芳樽,八九人家烟水村。千尺云崖春上藓,几重月树夜啼猿。人骑黄鹤去不返,草没丹炉今尚存。携子高歌醉归去,一溪寒碧绕山根。

功被环宇,处蟲之灵。有神司之,以生以成。典礼有初,祀事讲明。孔盖翠旌,降集于庭。

才过元宵,又经四日,门设弧矢。信道长庚,当年降瑞,缘是诞生李。葱葱佳气,今朝重见,洋溢门庭多喜。这英贤、文章冠世,取青拾芥难比。那堪绿鬓、朱颜年少,暂试牛刀百里。迤逦黄堂,平章风月,见说清如水。彩庭兰玉,森然挺特,捧献椒觞归美。愿从今、增崇福寿,川流山峙。

鸥轻家泛泛,梗短路悠悠。妙句能留客,澄江可散愁。长年资浩叹,秋色动商讴。故有先畴在,归为雁鹜谋。

千载枯槎无主名,才翁子晦各偷撑。分明博望升天诉,不许人间别姓争。

花信风来自伊洛,稍稍花光上林薄。经年病骨怯轻寒,裁就春衫不胜著。累累墙底卧虚樽,醉乡何处寻城郭。小轩假寐游华胥,万籁无声灯寂寞。落梅新诗入吾手,惊起诗魔如发愕。高文逸气天马趋,尾端尚许青蝇托。坐恐句芒弃我归,看花不及空紫萼。生前常苦不自闲,刍豢縻人受羇络。

子居河之曲。英彦本连踪。盐形或变虎。鼎气乍成龙。若人承载德。宫墙定数重。五衢开辩路。四照起文烽。曰余滥推毂。民愿始天从。上洛分都尉。弘农开附庸。羊肠连九阪。熊耳对双峯。白石仙人芋。青林隐士松。北梁送孙楚。西堤别葛龚。故人倘书札。黎阳土足封。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