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舍杂兴怀长兄四首

不到田家又夏初,试从野老访耕锄。
稻畦高下水皆足,天意雨晴时自如。
学稼我犹慙孔子,问津君且向长沮。
宦游何似团栾好,更念怀归畏简书。

作品评述

《田舍杂兴怀长兄四首》是宋代廖行之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农田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不到田家又夏初,
试从野老访耕锄。
稻畦高下水皆足,
天意雨晴时自如。
学稼我犹慙孔子,
问津君且向长沮。
宦游何似团栾好,
更念怀归畏简书。

诗意:
这首诗以夏季初期的乡村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农田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作者希望能像野老一样去学习农耕之道,感受大地的丰收和自然的变迁。无论是田间的稻田还是天上的雨水,都是如此得恰当和得心应手。作者自谦自己的知识不及孔子,而让朋友向长沮请教农事知识。同时,他也思念家乡的宁静和归乡的渴望,对宦游生活不如团栾(家乡之地)的美好,更担心错过了家书带来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家乡的思念。通过对农耕生活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以及对简朴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稻田和雨水是自然界的象征,它们随着天意而自然运行,传递出一种和谐、顺应自然的农田生活态度。作者虽然自认知识不及孔子,但他愿意向野老学习农耕之道,展示了谦虚和学习的态度。最后,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归乡的渴望通过对团栾和简书的描绘得以体现,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留恋和对宦游生活的不满。整首诗情感真挚,质朴自然,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淳朴而美好的生活理念。

作者介绍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诗词推荐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旗竿。

韩范诸公各一时,贤豪久速系安危。从来功业知难就,未敢先赓庆历诗。

趁潮生处先抛网,卧月明中不脱簑。晚学铜人缄不语,早知铁汉钝难磨。嗫嚅吾欲多长庆,钩画君真逼永和。自剔灯花看吟草,夜阑不觉晓牌过。

弹琴江浦夜漏水,敛衽窃听独激昂。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自従郑卫乱雅乐,古器残缺世已忘。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世人不容独反古,强以新曲求铿锵。微音淡弄忽变转,数声浮脆如笙簧。无情枯木今尚尔,何况古意堕渺茫。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柱石中朝,还不减、汾阳劝考。人尽道、今年相府,南衙春早。肘后不知金印大,书中渐觉群众疑少。问南枝、消息几多春,调羹了。宝窦暖,香云*。睛云霁,西山晓。见一星声入江淮渺。愿神尖、长对寿眉青,

山如浮玉一峰立,江似海门千顷开。我欲此中成小隐,莫教山脚有船来。

禁兵环素帟,宫女哭寒云。(《哀挽》第三首,止存二句。见《联珠集叙》)。

渐渐乌竿五两轻,一帆秋色下江滨。请缨北阙非无意,捧檄南州且为亲。神骥解缰天上足,风鹏摇翮日边身。归途眯眼尘沙恶,想梦西湖十里春。

前日为新婚,喜今复悲昔。阃中事有托,月下影免只。惯呼犹口误,似往颇心积。幸皆柔淑姿,禀赋诚所获。

面对灵龟最上峰,舟中活计不为穷。半春台下桃花水,一霎岸边杨柳风。天巧此时穷险怪,渊泉终日悟流能。一生堪笑渔翁拙,卧听潇潇雨打篷。

早买北关门外船,载书应上九重天。风云步武君可羡,世事乖违吾独怜。黄阁大官归厚禄,红楼美酒不多钱。逢人可话江南景,春水流花满石田。

思归引。归河阳。假余翼鸿鹤高飞翔。经芒阜。济河梁。望我旧馆心悦康。清渠激。鱼彷徨。鴈惊泝波羣相将。终日周览乐无方。登云阁。列姬姜。拊丝竹。叩宫商。宴华池。酌玉觞。

河梁意不尽,相送到真州。草木成今别,江山是昔游。各言衰鬓客,那忍故园秋。明发东西恨,惟看一水流。

三日韶光处处新,九华仙洞七香轮。老夫留滞何由往,珉玉相和正绕身。禊饮寻春兴有馀,深情婉婉见双鱼。同心齐体如身到,临水烦君便祓除。

玉历初颁第一春。

西风起兮,落叶黄兮,黍稷香兮。击空明兮,泝流光兮,天一方兮。彼美人兮,遥相望兮,彼苍茫兮。击孤舟兮,蓼花傍兮,啼寒螿兮。

向来小筑久锄荒,更觉闲中日月长。山脚孤烟迷市井,冈头斜照下牛羊。乘槎未喜闲侵汉,骑鹤何求再上扬。简寂新诗清有素,雨随击节助浪浪。

玉液煎琼甃,泓澄一脉泉。张生题品异,丞相与名传。荐客流霞胜,煎茶掇乳鲜。只园终古在,长对白衣仙。

虫飞纨扇早知秋,明月穿窗照画楼。洒泪两行何处落,临风寄向故园流。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