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吹曲辞·出塞曲
将军在重围,音信绝不通。
羽书如流星,飞入甘泉宫。
倚是并州儿,少年心胆雄。
一朝随召募,百战争王公。
去年桑干北,今年桑干东。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汗马牧秋月,疲兵卧霜风。
仍闻左贤王,更欲图云中。
作品评述
《横吹曲辞·出塞曲》是唐代诗人刘济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将军被敌人重重围困,音信无法通达。
羽书如同流星般,飞入甘泉宫。
我是并州的儿子,少年时心胆都很豪勇。
有一天随着召募,百战中立下王公之勋。
去年在桑干北,今年转战至桑干东。
壮烈牺牲算是征战者的死,取得的功绩才是将军的功。
汗血洒下的马匹在冬日饲草,疲惫的士兵躺在霜风中。
仍然听闻左贤王的事迹,更加渴望在云中追求。
诗意:
这首诗词以将军出征的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牺牲,表达了对将军的赞扬和致意。诗中展现了将军的勇猛和奋战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平安归来的期望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赏析:
《横吹曲辞·出塞曲》以铿锵有力的词句表达了将士们出征的豪情壮志和对边塞战争的宏大场景的描绘。诗中的羽书象征着将军的战书传递到君王的庙中,彰显了将军的威武和对国家的忠诚。诗人以短小有力的句子,将将士们的奋战、牺牲以及对国家的坚守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整首诗流畅自然,意境优美,展示了唐代边塞战争中将军与将士们英勇奋斗的场景,体现了唐朝士兵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作者介绍
刘济的生平
早年经历
刘济是刘怦的长子,出生时难产,侍者初见刘济是一大蛇,黑气勃勃,莫不惊走,长大后,聪明异常,也深得父亲刘怦喜爱,累官至御史中丞,卢龙行军司马。当时,卢龙的治所幽州北处边境,常受乌桓、鲜卑等族的侵扰,刘济率军攻击,大败之,深入千余里,虏获不可胜纪,边境遂安。贞元年间,唐朝优容藩镇,节度使大都骄横不法,只有刘济对朝廷最为恭顺,进贡不断,因此唐德宗也很信任他,屡次加官,升迁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顺宗继位后,再迁检校司徒,唐宪宗时,再进位侍中。
元和初年
元和初年,唐宪宗命诸藩镇出兵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诸军大多迟疑不进,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甚至出兵帮助王承宗,刘济命牙将谭忠前往劝说,田季安意有所动,刘济大集诸将讨论是否讨伐王承宗,表示:“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谭忠认为:“燕、赵为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此正使潞人以燕卖恩于赵,败忠于上,两皆售也。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惟君熟思之!”刘济同意,决定出师讨伐王承宗,给下令军中:“五日毕出,后者醢以徇!”
率军克饶阳
810年,刘济率领大军七万人出发,攻克饶阳、束鹿,生擒三百余人,斩首千余级,献俘于朝廷,唐宪宗特旨褒奖,命他继续进兵。刘济率军攻瀛州,屡攻乐寿、博陆、安平等县,前后多有斩获,但此时刘济忽然生病,朝廷也赦免了王承宗,于是刘济率兵回镇,以功拜兼中书令。刘济镇守卢龙二十余年,深得军心,但诸子不和,祸起萧墙,刘济的长子刘绲任副大使,掌幽州留务,次子刘总为瀛州刺史兼行营都知兵马使,率兵屯驻饶阳。刘济有病后,性情凶暴的刘总便与[1] 判官唐弘实、孔目官成国宝等人密谋,企图篡位,于是派人假装是朝廷使者,在街上大喊:“朝廷以相公逗留无功,已除副大使为节度使矣。”次日,又派人叫喊:“副大使旌节已至太原。”几天后,又派人叫喊说:“旌节已过代州。”卢龙举军惊骇,病中的刘济愤怒不知所为,于是诛杀主兵大将数十人,又命刘绲立刻返回行营。气愤至极的刘济自早至晚拒绝饮食,后因口渴索饮,刘总暗中投毒以进,刘济死,刘绲行至涿州,被刘总假以父命杖杀之,刘总于是自领军务。
为父发丧
数日之后,刘总才为父亲发丧,刘济死时正好五十四岁,唐宪宗思念他的功劳,特追赠为太师,并废朝三日,以示尊重,加刘济的谥号为庄武。